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将信用摆在了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位次。当前,数字技术改造优化和适应数字市场主体创新需要的数字营商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还在于增进主体间的信任关系。近年来,鹤壁市坚持数字化引领、立营商环境标杆,在信用数字化建设上打造“鹤壁典范”,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在2022年度全国信用平台网站观摩活动中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荣获最高奖项“示范平台网站”称号,营商环境连续四年全省前三。同时,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鹤壁市综合信用指数2022年以来连续5个月位居全国前4,近12个月平均综合信用指数为84.68,位列全省第一,为我省数字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方案和参考。
数字赋信 纾解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融资贵,信用是根本。通过释放大数据的资源红利,运用机器学习等新一代算法技术优势,实现企业信用的机器自主挖掘、自助修复、自动识别等数智化决策辅助,解决束缚融资难的数据获取难、征信难、放贷难问题。一是以数字平台解决数据获取难。建立一体化政务数据耦合共享机制,搭建全省首家市级“信易贷”平台,已实现共享数据3017万条,解决地市级银行获取企业信用数据难问题。二是以数字辅助修复解决征信难。通过“即时告知+到期提醒”的信用修复模式,利用政策直达大数据系统(“鹤必达”)将信用政策与企业公共信用评价结果精准匹配,主动为企业提供信用修复培训、修复代办等全程服务,实现企业信用修复“0”跑腿、“秒”直送,目前已累计修复失信记录2267条,在河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鹤壁企业满意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解决制约地市级银行获取企业贷款征信难问题。三是以数字识别解决放贷难。由市金融局等有关部门与地市级银行协商建立企业放贷评价标准,基于大数据平台,运用机器深度学习建模自动识别符合标准的企业,并由机器自动向银行推送企业“白名单”,实现审查信用和主动放贷的步频一致性,推进银行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目前“信易贷”平台注册企业超过4万家,推介“信易贷”白名单1413家,累计授信143.7亿元,发放贷款111.5亿元,解决制约地市级银行企业放贷不及时难题。四是以数字园区解决信用全域难。产业园区是企业聚集地,亦是信用治理难的重要领域。以5G产业园等数字化程度高的园区为基础,发挥信用数据的基础性引导功能,将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结果和信用报告嵌入产业园区智慧管理平台,搭建符合企业发展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模型,精准构建园区全域的企业信用画像和信用等级,打造全域“信用产业园”,为园区守信主体在资金申请、项目推荐、行政审批、信贷服务等关键环节,提供优惠便利服务,已为守信主体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0.9亿元,办理留抵退税15.4亿元,发放信用贷款37.9亿元,解决产业园区全域信用评价难、授信难问题。“数据画像信用授信,有效破解融资难题”应用案例获评第四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据数治信 筑牢失信监控防线
失信治理,关键在于监控。以数为据,通过搭建信用监控大数据网,创新监控两项机制,打造一网、一墙、一线,以大数据守住失信防线。一是搭建信用监控大数据库。围绕行政许可、处罚、强制、确认、征收、给付、裁决、补偿、奖励、监督十个重点领域,搭建信用监控大数据库,已归集“十公示”“信易贷”等206类信息3.1亿条,人均超200条,全省第一;归集自然人信息1.2亿条,建立执业医师、司法鉴定人员等19类重点人群信用档案;标准化归集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合同信息68.3万条,织密监控信用主体的大数据网。二是搭建失信监控机制。构建涵盖市、县、区违法失信网格化、全景穿透式的监测预警系统,贯通“1+1+N”研判会商、调研指导、专案督办、工作报告、通报约谈、考评奖惩、曝光挂牌等7项机制,打造失信线索“挖—推—警—治—示”的闭环管控,夯实失信行为惩戒工具墙,2022年全市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52.3%。三是搭建失信双向督促机制。坚持保护优先、惩戒为后的基本原则,在已有“清单制+提示函”机制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监测预警结果,实施包含执行前风险提示—信用承诺暂缓惩戒—惩戒前再提醒的“惩戒+修复”双向信用督促机制,建立信用监控的包容线。2022年全市信用主体失信被执行人退出率达70.37%,实现机关事业单位零失信,中小企业账款拖欠动态清零。
以数创新 夯实政务信用监管基座
信用监管数字化,是政务服务创新的新依据。聚焦关键领域,搭建智慧平台、创新“一码监管”、推行审批承诺制,以数字化做深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改革服务机制,提升政务服务品质和效率。一是建立信用监管大数据体系。利用市级信用大数据平台共享国家、省级公共信用评价结果,结合市情实际,搭建市级信用监管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对全市40个行业领域的信用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同时,全流程嵌入“互联网+政务”、中介服务超市等12个业务系统,实现信用自动化核查12万次、承诺归集150万条、评价共享14.5万次、奖惩反馈1.2万次,以数字化做深政务服务领域,为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提供有效的数智集成载体。二是创新“一码监管”模式。将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汇集企业各类信用信息,变“二维码”为“监管码”,一码通行。执法人员利用监管端小程序扫码后自动关联企业相关业务的监管记录和计划,在线匹配检查文书,上传检查证据材料和电子签名确认。同时,基于信用监管大数据智慧平台,建立“通用+专业”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模式,按照通用标准将全市14万家企业统一划分为绿、黄、橙、红四种信用类别,深度嵌入信用日常监管和随机抽查相融合的机器自主监控机制,实现“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以数字化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2022年全市开展“双随机+信用”检查754起,减少对企业打扰7842家次,问题检出率由14.7%提升至23.5%,市场监管效能不断提升。三是改革项目审批承诺机制。坚持“项目为王”,依据信用监管大数据结果,改革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建立“标准地+承诺制”极简审批模式,审批时限减少30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升38%,实现开发区一般性备案类企业投资项目“有地即承诺、拿地即开工”,以数字化推进政务服务机制改革,京东亚洲一号仓8个月建成开仓,在全国74个京东仓项目中进度最快。
用数慧民 释放信用新动能
赋能民生,是释放信用动能的客观要求。以数慧民,打造信用民生场景圈,解决知信、守信、用信问题,全场景式释放信用效能,2021年全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一是全景式赋信民生场景。全面深耕社区文化、便捷消费、养老服务、绿色出行等领域,搭建“信易贷”“信易行”“信易租”“信易游”“信易阅”“信易批”等30个“信易+”应用场景,建立诚信游园会,将信用理念深度嵌入社区民生生活,以赋信解决知信问题。二是多维度增信经营商户。建设诚信示范联盟,邀请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通过信用信息大数据分析、商户诚信文明经营情况、街道社区评测等,对经营满一年以上的商户进行评选,评选诚信商户374家,利用APP等信用大数据载体,实现商户信用“码上见”,消费投诉“指尖查”,以增信解决守信问题。三是共享式激励信用主体。建立红名单共享机制,红名单个人可享受医疗、养老、阅读等优惠服务,诚信商户享受信用商户支持政策1—3个月优惠期的激励举措,提升社区群众对信用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已累计发布红名单1580条、黑名单1702条,征集典型案例80余份,诚信宣传走进30个社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以激励解决群众用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