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源市玉泉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发现辖区某企业存在违规用地行为,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执法人员同步发放了《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流程指引》,通过“惩戒+服务”双轨机制引导企业主动纠正失信行为。
刚性执法显力度
经核查,这家企业未经审批擅自改变设施农用地用途,违规建设经营性场所,违反《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街道执法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处以两万元罚款。
柔性服务显温度
“处罚不是目的,引导企业重塑信用才是关键。”街道营商办负责人表示。在送达法律文书时,工作人员同时开展“信用诊疗”,一方面详细讲解行政处罚信息将公示于“信用中国”等平台的后续影响,另一方面启动信用修复预告知程序,明确告知企业可在履行处罚决定3个月后,通过纠正失信行为、完成整改验收、参加信用培训等途径申请信用修复。
修复流程全透明
《修复流程指引》中清楚梳理了“信用中国”修复路径,企业可按照流程步骤,通过“提交申请-主管部门初审-信用平台审核-信息撤下公示”四步完成修复,所需材料清单、咨询电话等均详细告知。
目前涉事企业已拆除违建部分,也深刻意识到了“信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街道将在落实“两书同达”工作制度基础上,按照济源示范区《关于建立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到期提醒+事后回访”工作制度的通知》要求,对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到期提醒,并指导其准备信用修复材料,及时处理意见建议。
济源市玉泉街道通过行政处罚与信用修复的衔接机制,既维护了法律威严,又为企业铺设了纠正信用行为、重建重塑信用的通道,这是“放管服”改革的生动注脚,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