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野县围绕“新信向荣”信用品牌建设,以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为基础,以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门户网站为载体,以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为路径,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为手段,构建综合、动态、全程的信用监管新机制。
(一)完善信用承诺,做好审批的“减法”。采取市场主体信用承诺简化审批模式,变“门槛管理”为“信用审批”,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市场准入考量“信用情况”。对无不良信用记录的申请人在实施告知承诺后实行先证后核、现场发证;对信用等级较高的申请人在审批中给予更多便利。目前,已在市场监管、住建、卫生、人防等领域实行先证后核、现场发证,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提速至即审即办。二是工程项目引入“容缺受理”。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告知承诺制,收到市场主体承诺申请后作出项目建设审批的决定,之后再对承诺事项进行核查。不属实或未履行的记入信用档案,情节严重的列入“黑名单”,实现了9个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对历史遗留项目的竣工验收备案采取告知承诺制,相关申报材料在承诺期限内补齐,否则将承担相应的失信责任。今年以来已为14个小区问题楼盘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惠及9500多住户。三是办事办证实行“减证便民”。在全县政务服务领域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从制度层面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目前,全县上传至信用平台的各类信用承诺92万条。
(二)落实精准监管,做好服务的“乘法”。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信用状况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降低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被监管成本,提升企业信用获得感。一是广泛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积极开展针对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根据信用等级、行业风险、经营地域等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目前,在交通运输、劳动保障、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和金融服务等21个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二是加强动态管理。初始分级的基础上,实行进退级全程动态化管理,出台各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文件21个,对不同失信行为予以减扣信用分值,对市场主体信用分级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全面提升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意识。三是强化监管运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信用风险一般的市场主体,按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三)增设信用场景,做好应用的“加法”。探索信用积分、信用担保、信用贷款等创新产品,不断增加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一是抓好信用社区创建。探索“信用+党建+社区”新模式,制定社区积分管理、兑换制度;招引信用星级商户入驻邻里中心,辖区信用积分达到条件居民免费享受相关服务,用信用建设“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二是抓好信用街区创建。开发“信用街区”管理小程序,打造街区内“信用+消费”应用场景。县信用办联合9个部门出台27项守信激励措施,为诚信商户行政审批、融资、入学、就医、出行等方面,提供了便捷服务。目前,已对信用街区124家商户开展信用评价,其中五星商户35家,四星商户80家,吸引消费者6万人次,街区消费零投诉,街区收入增加300余万元。三是抓好信用园区创建。对园区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精准绘制“信用画像”,在项目审批、奖励和费用减免、优先办理、特色服务等方面享受到信用激励措施,让企业信用变成助企发展的“真金白银”。
(四)进行联合奖惩,做好失信的“除法”。失信联合奖惩,是倒逼与激励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重要手段。一是规范联合惩戒机制。发布失信被执行人、食品药品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21个领域的联合奖惩备忘录,对失信黑名单采取限制招投标和申请财政性资金、限制税收减免和金融授信等行政性、市场性惩戒措施,构建了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社会信用联防大格局。 二是规范嵌入信用核查。推动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政府服务大厅100%接入信用平台,联合奖惩子系统嵌入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逢报必查”“逢办必查”。目前,市场综合业务系统对实施失信被执行人拦截(警示)165次;“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累计查询17057次。三是加强失信修复。采取集中宣讲、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主动送“信用”进企业,讲解信用修复政策,现场指导企业填报修复申请,为企业出具参加信用修复培训班的证明材料。梳理上报行政处罚信息,对处罚性质进行统筹分类,逐一电话指导企业提交线上、线下的信用修复材料,更好为失信主体提供纠错机会。今年以来,共修复完成18条行政处罚信息,全县失信主体退出占比为62.18%,全市名列第一。